官方热线:400-159-1819      153 5502 1363

长三角禁塑令实施尚存三大堵点,禁塑细则仍需规范普及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6日

史上最严禁塑政策出台后,我国各省份地区份纷纷行动,提出分阶段目标和系统性治理要求。禁塑令在长三角地区的落实情况如何?消费者对禁塑令实施有何推动作用?近日,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多个角度汇总调研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禁限塑新规推进顺利 

《报告》中显示,长三角地区消费者对“禁塑令”有非常高的知晓度和支持度,受访者中知道“禁塑令”的人群比例高达93%。 

据第三方研究报道,我国消费者已经逐渐将绿色消费的理念转变成实际行动,这种情况在长三角地区更加明显。本次调查显示,长三角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禁塑令”的比例高达90.1%。

在长三角地区的零售和餐饮等市场,禁限塑新规也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调研了1640家企业,禁塑令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9%,超市为78%,药店为59%,书店为73%,大型饭店为90%,中型饭店为83%,小型餐饮店为64%,外卖为76%。对消费者的调查也显示,认为本地“禁塑令”落实情况非常好的受访者超过了六成。 

据专业人士预测,全球包装市场上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在2023年会达到945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33%。由于消费端需求旺盛,供给端也会有所行动。 

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地消保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90%以上的产能已经开始调整,转型到了可降解塑料袋的生产上。 

记者了解到,未来3-5年,大部分塑料袋生产企业里,可降解塑料袋有望部分替代普通塑料制品,公司产能已基本转型到可降解塑料袋生产上,都希望可以迅速占领市场。

 

新规实施尚存3个堵点 

通过消保委调查发现,消费者在禁塑令细则方面尚需加强普及,且消费习惯需要培养。此外,塑料在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简单的替代品无法全面覆盖复杂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当前可降解塑料产品市场竞争无序,大部分商家和消费者也面临选择困难。

《报告》显示,虽然长三角受访者中对“禁塑令”的知晓度很高。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时“不明白、看不懂”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在调查过程中,对于禁塑令中的基础知识能够完全答对的受访者不到2.5%。 

《报告》同时显示,在新版禁塑令实施之前,只有少数受访者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其余大部分受访者都没有随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因此这一习惯尚需进一步养成。 

此外,从“可降解环保袋”、“餐饮外卖”和“纸吸管”三个细项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当前可降解的替代品体验感和和使用习惯还不强。其中高达56%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使用纸吸管。

课题组通过咨询专家、专业机构和塑料袋生产企业了解到,可降解塑料可以分为生物分解、热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虽然降解程度高的产品理论上应该被优先使用,但受成本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可降解产品市场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此外,小商户和消费者在采购可降解环保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因能力不足,选择出现问题的困境。各网络平台上的可降解塑料袋产品很多,印着不同标识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差异也会很大,由于缺乏规范且可比较的信息,会导致小商家和消费者都难以判断和选择。

 

仍需各方合力推进

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建议,可以从“概念导入”到“知识普及”逐渐加强对禁塑令新规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掌握禁限塑的必备知识。根据禁塑令每个阶段的要求,让消费者了解到禁限塑会带来日常生活的哪些新变化,该如何配合,协同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自带购物袋”、“使用可降解环保袋”等消费习惯。

禁限塑新规是从生产和使用的角度设计制定的,从限定行业、品类到设置禁止与限制的时间点,内容复杂严密。新版禁塑令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规范庞杂,还有众多地方标准,用于识别的“可降解”标识又有十几种之多。 

要积极为消费端创造有利条件,清理归类“可降解”标识,方便消费者与小商户选择购买可降解塑料制品;设置可接触食品塑料袋专用标识,方便消费者辨识。同时,多举措推动相关行业提质升级,创新更好的环保替代产品满足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 

塑料制品要实现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和环保处置,需要从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各个环节发力,要各方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