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热线:400-159-1819      153 5502 1363

各方共同推进可降解塑料制品普及,加速“禁塑令”落地实施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9日

3月30日,在以“推进塑料污染综合治理”为主题的浙江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上,专家指出,目前塑料污染治理面临着可降解塑料制品或其他替代产品生产缺少统一标准、替代产品供给短期存在缺口等难题。

此前有调查显示,纸质吸管虽已经替代塑料吸管使用,但存在易软化弯曲、口感较差等问题,可降解塑料袋普及强度不高的问题也影响着”禁塑“效果。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最新最严“禁塑令”已实施近4个月。该如何加快推进“禁塑令”的落地,减少白色污染带来的环境危害?

口罩和湿巾成为白色污染新来源

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超、药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

2020年12月1日开始,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但多数消费者反映,可降解塑料袋容易破裂;纸质吸管在喝热饮时容易软化弯曲,口感也较差。还有消费者表示,纸质吸管“有股纸浆味,喝饮品时体验效果不佳”。

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对杭州市部分饮品店提供的纸质吸管进行采样,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比较试验。结果显示,部分纸质吸管存在高锰酸钾量超标、耐温性不合格的问题。其中1批次样品在“水温60度水容量0.5升”的试验条件下,还出现了脱胶、分层现象。

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的《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显示,仅有33%的消费者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有高达56%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使用纸吸管。

自疫情爆发以来,湿巾、口罩等防护用品的使用量骤增。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提出,后疫情时代应加强一次性含塑湿巾、口罩等防护用品的治理。

“很多人不知道,日常使用的一次性湿巾,多数是由塑料制成,不能在大自然中降解。随手丢弃这些含塑湿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隐患。”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湿巾和口罩等个人防护品主要成分是无纺布。大部分的无纺布以聚酯纤维为基材,而聚酯纤维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是无法自然降解的。据前瞻数据库报告,到2022年,我国湿巾行业产量预计会达到886亿片。

由于湿巾和大多数口罩外包装原料成分只标示到“无纺布”层级,会导致公众对湿巾等防护用品成分认知不足。调查显示,74%受访者并不清楚湿巾含有塑料成分。

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不断扩大

塑料垃圾造成 的白色污染对环境带来的危害还在不断扩大,据三亚市“无废城市”建设研究数据显示,塑料垃圾占到三亚海滩垃圾类型的比例最大,防控海洋垃圾污染的重点在于防治塑料垃圾污染。

在陆地上产生的塑料垃圾也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从来源看,海洋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以微小粒径形态直接释放到环境中的塑料颗粒,次生微塑料是进入环境中的大尺寸塑料垃圾,在紫外线、波浪等作用下逐步破碎分解形成的塑料颗粒。

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想要再把它大规模打捞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治理海洋塑料垃圾,要从源头减量,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出管控要求。推广使用可降解环保袋等可降解塑料制品;加强回收利用和合理处置塑料废弃物,禁止随意堆放倾倒造成塑料垃圾污染,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等。

对于一次性含塑湿巾等防护用品,李洪亮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将之列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鼓励生产、销售不含塑湿巾,并明确湿巾外包装标示基材成分。“目前,不含塑、可降解的湿巾已经出现,使用起来更加舒适,更加环保,成本也没有显著增加。”

科技创新将加快替代步伐

事实证明,通过实施“禁塑令”和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品,给环境带来的效果非常显著。数据显示,禁塑措施可以让三亚每年降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使用量8000吨,回收废旧塑料4万吨。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陈新指出,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在力学性能上还有提升空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和改良生产工艺,其强度是可以得到提高的,但相应成本也会随之提高,会使零售价格进一步升高。

陈教授建议,在禁止厂家继续生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外,还应鼓励企业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袋,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经济补贴。

科技创新也将推动可降解塑料质量的提高,加快替代步伐。全国人大代表、新乡白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将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乳酸(PLA)等可降解材料列入核心攻关技术。设立国家专项资金,加快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装备攻关,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加快壮大可降解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推广与普及。